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需要與時俱進,更要能動地、創造性地融入當代生活,才能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啟動儀式現場的“舞獅”表演。
近日,來自中央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商業網站以及部分文化領域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200余名編輯記者分赴貴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復興的蓬勃生機,深入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生動案例。通過全網聯動,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凸顯出網絡新媒體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廣大網絡媒體從業者,首先應當主動加強業務學習,不盲信,不盲從,避免刻板印象;其次,要深入生產生活實踐,不教條,不武斷,走在時代前列;最后,還要深入學習《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倫理原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形成正確的非遺觀和非遺保護理念。除此,最重要的是走近非遺傳承人群,深入社區生活,積極總結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和創新實踐案例。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各締約國紛紛在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公約》指出: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并激發人類的創造力。也就是說,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需要與時俱進,更要能動地、創造性地融入當代生活,才能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西剔犀制作技藝傳承人何鵬飛接受阿里巴巴匠倉直播
十多年來,中國對10個門類的非遺項目分別實施了搶救性保護、原生態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策略,取得了一系列示范性成果。其中,由中國獨立提出和實施的“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理念和做法,尤其引人矚目。2015年6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這一計劃側重培養傳統工藝行業的中青年傳承人,旨在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提升傳承水平,加強傳承后勁。在實施研培計劃中,挖掘出無數富于青春氣息的傳承故事,涌現出一批“培養一個,帶動一片”式的先進人物,以及類型多樣的創新實踐案例。這表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逐漸步入新的階段。
無論是非遺保護,還是非遺傳播,關鍵在人。如何做好一個傳承人,并沒有統一的模式。不過,如同成功案例具有示范性和引領性,優秀的傳承人也具有榜樣的力量。媒體在報道非遺傳承保護的案例時,應當樹立榜樣和典型,發揮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同時,多挖掘故事主人公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告訴人們遇到問題不要一味怨天尤人;對待一些探索性的實踐,要多進行善意鼓勵,促其成長進步。
今年5月,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在發生重大歷史變遷的時代,文化傳統既面臨遭受沖擊、加速消失的現實威脅,同時也面臨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產生文化史上標志性風格或作品、產品的歷史機遇。不尊重遺產、不注重保護遺產、歪曲遺產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的做法,會導致遺產遭到損失和破壞;禁錮和扼制遺產持有者的創造性表達權利,也會窒息文化傳統的生命力,錯失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寶貴機遇。”今天,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復興傳統文化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與我們一同走向未來。網絡新媒體既要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也要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講好非遺保護、傳承的新人新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系主任、教授 陳岸瑛
責任編輯:趙睿
- 領航文化建設新征程——2017,習近平這樣說文化2017-12-31
- 龍巖長汀保護非遺 留住文脈鄉愁2017-12-29
- “文脈頌中華”古琴非遺走進北京北部文化中心2017-12-26
- 線牽萬物連天地 獅舞千載動乾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2017-12-14
- 海峽網“貫徹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專題上線多日 網友點贊反響熱烈2017-12-07
- “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上線 首期推出國家級非遺 “詠春拳”2017-12-04
- “非遺”保護:“活態”傳承煥新生2017-11-30
- 文脈頌中華2017-11-30
- 莆田千年古鎮“非遺”多 “活態”傳承迫在眉睫2017-11-30
- 打金箔絕活有數字檔案 用“記憶工程”搶救性保護非遺2017-10-25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決定 唐登杰任福建2018-01-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