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9月29日電(記者 王承昊、傅雙琪)“臺灣在‘去中國化’教育下亂得一塌糊涂。”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區桂芝日前在一場論壇上表示,“天然獨”是徹頭徹尾的騙局,要盡快喚起臺灣民眾尤其年輕人的中華魂。
9月28日晚,在主題為“紀念至圣先師 復興中華文化”的論壇上,區桂芝同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痛批島內“去中國化”課綱,呼吁盡快回歸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正確教育路線,給臺灣下一代以未來。
民進黨當局多年持續推行“去中國化”教育政策,2019年啟用的課綱飽受島內各界詬病。吳昆財指出,該課綱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系列“去中國化”課綱的“總集”,配合歷史虛無主義謬論,徹底違背歷史教育原則,抹殺客觀事實,呈現“去整體性”“去主體性”“去人物化”“去脈絡化”等問題。
區桂芝從執教30余年經歷分享說,1993年我步入教育事業,沒過幾年臺灣便開始“教改”。彼時,我還沒想到那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以區桂芝講授的高中語文為例,課綱逐步抽掉體現中華民族典范和情懷的經典選文,必讀古文篇目從60篇一減再減,如今只剩寥寥15篇,課時也減為每周4節。
區桂芝經歷的“噩夢”不僅在教學層面,課綱帶來的社會危害更讓她痛心。她說,不讀《岳陽樓記》,怎能明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不看“四書”,怎能更好獲得生命品德的教養?“去中國化”教育導致臺灣社會“去品德化”,令一些人失去底線。
“這樣的課綱更是在人為瓦解學生心中‘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切斷與大陸同胞的情感聯結,何等無恥。”區桂芝說。
吳昆財指出,臺灣現行教科書漠視、扭曲兩岸之間的關系,造成的苦果由臺灣幾個世代承受。
“根本沒有所謂‘天然獨’,都是別有用心塑造出來的。”吳昆財認為,后天“喂養”出來的“臺獨”意識形態并非不可改變。近年來,他推薦不少學生到大陸交流,驚喜地發現這些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去之前言必稱‘中國’,對大陸持懷疑態度,回來后改稱‘大陸’,還追著我問還有沒有其他赴大陸交流的活動。所以,我對未來不悲觀,充滿期待。”
區桂芝表示,在民進黨當局不改變教育政策的狀況下,臺灣要重視民間教育,以確立中華民族主體性的歷史觀,重建傳統文化教育,回到中華優質文化的教養之路、學習之路,臺灣才能得救。
“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智慧不會消亡。臺灣年輕人的人生需要闖關,成功秘訣就在我們的經典當中。對中華文化,我有信心。”區桂芝說。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生職業技能(能力)大賽福州開幕2024-09-29
- 王毅出席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2024-09-29
- 兩岸青年歡聚連馬討海音樂節2024-09-29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國防部:敦促日方在軍事安全領域謹言慎行2024-09-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