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門關里逃出來后,陶勇醫生再次穿起白大褂,回到朝陽醫院的眼科診室。
每次出診,滿樓道的鮮花,素未相識的人送來祝福,都成為他走出黑暗源源不斷的動力。
但事實上,陶勇心里比誰都清楚:左手的“尺神經”斷了,最多一處縫了四十多針,至今仍未恢復觸覺,能否重回手術臺,依舊是未知數。
“如果不能繼續做醫生,會做什么?”面對北京日報記者的問題,陶勇回答道,“可能會去寫小說。”
在陶勇看來,文字和眼科都有非常詩意和浪漫的一面——可以幫助我們,抵御黑暗的吞噬。
文學照見世間善惡
1980年,陶勇出生于江西撫州南城縣。父親是檢察院的一名檢察官,母親是新華書店的職工。
由于父親工作比較忙,童年時的陶勇,大多數時間都“泡”在媽媽工作的書店里。“書店的書我都能看,這對我后來喜歡語文和寫作有一定影響。”陶勇說。
小學三年級時,陶勇參加了一次作文比賽,寫了一篇關于校園四季的作文,獲得撫州地區一等獎。當時的獎品是一套日文翻譯版的《十萬個為什么》,這讓他很受鼓舞,從此也激發了寫作的興趣。
在陶勇的認知里,文學是另外一個層面的治療,讓人去發現人世間的善與惡,美與丑。
從醫之余,他會在個人微博上寫一些隨筆,記錄自己與朋友、患者、熱心博友之間的一些故事,分享生活中的點滴。
有一位患者叫小岳岳,十年前,幾近失明的他在媽媽的帶領下,找到陶勇。
由于小岳岳的眼底視網膜反復脫離,八年來,陶勇為其做了十次手術都未成功。
去年,陶勇和幾位朋友嘗試工程學的辦法,專門為他設計制作了智能眼鏡,讓小岳岳重拾光明。
陶勇說,“每當我想起他,眼前就會浮現出各種畫面,他的父親在外拼命打工賺錢,他的媽媽忙里忙外,既干農活又帶他看病、照顧家,他挑燈夜戰、努力學習、忍受每次手術和治療的痛苦,黃博、宋博研究團隊堆積如山的設計方案……”
他把這個故事寫在微博上,網友看了之后感動地說,“以后我再對人性失望的時候,我就來看看陶勇醫生以及他分享的故事。醫院真的是見證人性的地方,有一切答案。我看到了人性的堅持和美好。”
除了寫隨筆,陶勇還寫了一些詩歌。手術清醒后,他朗讀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心中的夢》。
“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個人的臉龐”。字字灼熱,讓人淚目。
這首詩在新浪微博上,獲得了150萬點贊,沖上當日微博熱搜。“暗夜的光”“勇敢強大”“溫柔堅定”的評論刷屏。
“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報之以歌”。泰戈爾的這句詩,或許是陶勇人生的寫照。
六一兒童節前,陶勇還給盲童寫了一首名為《旅行》的詩。
“
生命是一場旅行
一路尋找價值和意義
鮮血涂滿石壁
白雪覆蓋山頂
總是抬頭仰望星空
卻無暇顧及每一個腳印
何不燃起一堆篝火
在叢林深處
驅散濕漉漉的瘴氣
看白色的煙霧升起
享受這一刻難得的寧靜
”
陶勇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帶著盲童去巡演。“盲童也需要一條自食其力的路。他們眼中無光,心中應有光。”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13省市區有大到暴雨怎么回事?全國哪些城2020-09-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