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查看菌草的扎根狀況。
成片的風車田上,一株株菌草爬滿沙坡。
海峽網3月8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文 陳瀾清/圖) 初春,平潭長江澳風勁潮涌,在成片的風車田上,百余畝菌草在風中搖曳,高度從2米到3米不等,頗為壯觀。
看到這一幅景象,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研究員林占熺顯得尤為激動:“看到沒,這些菌草順利越冬了!我們在平潭的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
當天,林占熺率領團隊特地驅車來嵐,就是為了一探菌草的長勢。在長江澳菌草種植示范基地,技術人員用水沖洗菌草的根部,沖掉上面的浮沙。不一會兒工夫,濃密而細長的根須便裸露出來,呈現網狀結構,互相纏繞著,緊緊地抱住沙地。
林占熺告訴記者,這些菌草根須呈黃色,有的向下伸展的深度達1.5米、長度達4米,意味著菌草成活了。也就是說,在平潭試驗的這些菌草成功越冬了。
現場,記者明顯感受到,強勁的東北季風夾雜著陣陣細沙撲面撲來,吹得臉頰發疼。令人驚訝的是,這片菌草卻能在勁風中傲然挺立,莖稈表層看似枯槁,油綠的葉子已經從細竹節般的軀干中抽發出來,呈現出勃勃生機。
“初步推算,長江澳菌草種植示范基地的菌草成活率達80%以上。”林占熺說道,隱藏不住臉上的笑意,“菌草順利在平潭越冬,意味著團隊又攻破一個世界級難題呀!”
去年4月,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平潭綜合實驗區科技研究院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在平潭長江澳菌草種植示范基地試驗種植150多畝菌草,旨在推進“平潭濱海菌草生態治理及產業化的開發研究與示范”項目。
時隔10個月,盡管春寒料峭,這百余畝菌草依然長勢喜人,其大小不一,還分種類。其中,生長快且高大的“巨菌草”已長到2至3米高,生長較慢但耐寒的“綠洲1號”,在與風沙長時間的抗爭中泛出絲絲綠意,整齊地向深處綿延而去。
據了解,菌草乃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且入土較深,能夠在水土流失嚴重的環境下生長發育,因此成為固沙固土的有效植物。“菌草無需除草等養護措施,僅澆水施肥即可,人工成本低。”林占熺說,目前來看,它們抵抗了平潭臺風災害,順利越冬,完全可以適應濱海地區的特殊氣候。
平潭位于海壇海峽與臺灣海峽之間,所在的海域與百慕大、好望角并稱“世界三大風口”海域。長江澳是平潭五大風口之一,流沙陣陣,造林難度最大,每年實驗區都在風口地帶造林綠化,但靠近海灘的區域樹苗成活率不高,容易在冬季被風沙掩埋。
為此,林占熺帶領團隊嘗試挑戰這個歷史難題,他選擇在長江澳種下150余畝菌草,進行濱海風沙環境下菌草生態治理試驗。此前,林占熺曾在寧夏、西藏、貴州等多個省份通過菌草種植扶貧治沙,并將此項技術從中國傳播到105個國家,而且在沙漠地區種植成功,在世界各地立起了生態安全屏障。
但在濱海風沙環境下種植,這是頭一次,而菌草再次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防風固沙效果特別明顯。在長江澳菌草種植示范基地四圍,原本隨風流動的沙地被菌草阻擋,形成了兩三米高的沙丘,而被風沙掩埋的菌草卻從沙丘中露出尖頭,頑強地向上生長。
對此,林占熺解釋說,風沙吹來,碰到了菌草,就減緩了速度,并在菌草四圍逐漸堆積起來。“菌草阻沙效果十分明顯,阻止了沙丘蔓延。而另一頭沒有種植菌草的地方,沙被疾風吹得漫天飛揚,甚至吹到附近江濱道路上。”
這只是一個開始。如今,林占熺的菌草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從“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肥料、菌草發電、菌草材料等眾多領域。在平潭,這項技術也將釋放出巨大潛力。“菌草已經成為濱海防風固沙的‘先鋒’,不僅可以改良土壤,還可以讓沙地變綠洲,建起綠色生態屏障,讓平潭的綠地向海邊延伸。”林占熺說,下一步將在平潭繼續研究示范推廣菌草生態治理,助力平潭綠島花城建設。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平潭海關全力優化營商環境2019-04-04
- 平潭:互聯網+政務,讓營商環境更優質2019-04-04
- 平潭政銀企對接會舉行 簽約項目總投資額超100億2019-04-02
- 平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跨境電商借勢騰飛2019-04-02
- 平潭1月臺資企業到資4.8億元創近三年來單月最高紀錄2019-04-02
- 平潭去年進出口總值達59.01億元2019-04-01
- 平潭“一站式”辦結“保姆式”服務獲落地企業肯定2019-04-01
- 平潭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臺胞打造創業好環境2019-04-01
- 做強民企 助推平潭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03-28
- 平潭多舉措營造良好營商環境!2019-03-28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平潭首個影視棚6月將投用助力國際旅游島建設2019-04-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