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建甌市東游鎮閩臺合作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建香(福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百香果示范園,果農在查看果樹生長情況。這一項目利用臺灣現代農業技術、優質種苗和技術人才,在東游鎮上范村建設210畝高標準臺灣百香果種植示范園,年產值3000多萬元。 (盧國華 攝)
(數據來源:南平市統計局)
訊 解放前,閩北農業發展緩慢,結構單一,經營管理粗放,生產技術落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經濟走出長期停滯的困境。特別是南平市在穩步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圍繞“品種調新,結構調優,效益調高”的方向,大力發展烤煙、蔬菜、食用菌、水產品等特色經濟作物,不斷壯大竹木、茶果、畜禽等三大農業主導產業,有力促進閩北農作物品種的多樣化。
2018年,全市茶葉產量7.2萬噸,日均產量197噸,是1949年的193倍;水果產量35.6萬噸,日均產量975噸,是1949年的1476倍;豬牛羊肉產量12.0萬噸,日均產量329噸,是1949年的25倍;家禽出欄51883.9萬只,日均出欄142萬只,是1985年的103倍;禽蛋產量7.4萬噸,日均產量203噸,是1985年的7.5倍;水產品產量8.5萬噸,日均產量233噸,是1949年的195倍。
目前,南平已建設成中國南方重要肉雞產銷基地,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供應基地,主要畜產品重點調出區;建甌、順昌、武夷山榮獲“中國竹子之鄉”稱號(全國30個),建甌、政和、建陽榮獲“中國錐栗之鄉”稱號(全國4個),順昌榮獲全國唯一的“中國杉木之鄉”稱號等。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市樹”:閩楠、香樟 “市花”:桂花、2019-09-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