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創的生態銀行試點之一,武夷山市五夫鎮以文化與旅游資源為重點,借鑒銀行分散式輸入、集中式輸出的模式,將資源轉變成資產、資本,實現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三者共贏
青山變金山的“馬良之筆”
海峽網12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王怡然)五夫,一個因朱子而聞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800多年前,朱熹在五夫鎮提出恤民善政的創舉——五夫社倉(后改為朱子社倉),將歉收時賑濟制度改為常年貸放收息,使倉廩日漸豐實,民無斷炊之憂,成為我國古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新發展。
800多年后,頗具現代銀行經營理念的朱子社倉,有了新時代的賡續創新——生態銀行。生態銀行借鑒的是銀行運營模式,交易物由谷米變成生態資源,打通的正是綠水青山轉換金山銀山的路徑。
盤活碎片化的資源,農戶變身儲戶
五夫鎮黨委書記陳可興說,全鎮生態資源林林總總,不僅有山、水、林等自然資源,還有53處文物等人文資源,這些都是旅游興鎮的“先手棋”。但是,問題在于這些資源不僅權屬不清,而且碎片化,小打小鬧難成大氣候。
如何優化配置這些資源?國務院參事室當代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旅游專委會主任崔莉副教授認為,生態銀行對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態資源進行系統收儲、整合、優化,激活鄉村沉睡資源。生態銀行并非傳統意義的銀行,而是生態資源管理運營平臺。
今年5月,試點在五夫拉開帷幕。整合資源首先得把權屬搞清楚,五夫以此破題,探索全鎮資源“一張圖”,除摸清山、林等資源外,首次對文化文物資源進行確權登記。“興賢古街是古鎮的文化地標,共有652棟房屋,原來權屬不清,南平市國土局幫助聘請第三方機構對古街進行摸排,一一厘清權屬。”陳可興說,如興賢會館面積450平方米,原住戶都已搬出,通過解剖麻雀式方法,確定由王德三等3戶共同所有。
如此,全鎮家底清晰了,11個建制村生態資源首次有了“身家”。隨后,五夫率先成立生態資源營業部,推出生態資源登記卡。村集體和農戶都變身銀行儲戶,可將土地、森林等資源預存入銀行,除資源的基本信息外,還錄入資源的開發意愿、流轉單價等信息。“即使儲戶不在項目范圍內,也可將資源入股,生態銀行再將其資源運用在其他項目開發中,一樣受益,村民對資源的處置方式可靈活多樣。”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試點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欽明說。
“村里66戶村民將民居登記入行,村里再將這些資源與村集體資源捆綁打包,建成60畝的藝術家小鎮,民居變成民宿,農戶變儲戶,月月有分紅。”五一村村主任黃德順說。
目前,五夫鎮生態資源營業部“吃下”農田資源492戶2065.5畝,山林資源2戶349畝,文物2處面積751平方米,民房4棟636平方米,一一都發了“存折”——生態資源登記卡。
點鐵成金,小資源變大資產
碎片化的資源存儲在生態銀行,經銀行的“一傳”,對碎片化資源進行改造提升,推向市場時變身高品質資產包。
為管理這些資源,生態銀行下轄武夷山朱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朱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前者專門對接農旅產業,后者則是文旅,二者正是五夫鎮的經濟命脈。
朱子文化園文公山項目占地面積190畝,與朱子雕像遙相呼應,構成朱子文化瞻仰祭祀區。但是,這個大項目差點嚴重縮水。朱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小明說,受制于碎片化資源,原來設計只有集成殿建筑群,面積僅88畝,有了生態銀行,五一村、五夫村的農戶將土地、林地等資源自愿放入銀行,收儲的土地有113畝,林地310多畝,這些資源一起打包,專門請來東南大學設計團隊,才有了左研學中心、右紫陽書院、中集成殿的大手筆。“所有資源一起集中收儲,生態銀行引入專業團隊策劃提升,形成五夫旅游拳頭產品面世,資源包就轉換成了資產包。”謝小明說。
在潭溪河畔,五夫村洋垅坂農場主胡國強從朱子生態農業公司盤來800畝土地,經該公司的“一傳”,花了近百萬元修了路溝渠等基礎設施,他這“二傳手”萬事俱備,土地連成片,沼澤田變成良田,只待投產便成。今年百香果、桑葚等接連上市,光采摘收入就達上百萬元,明年預計收入可達三四百萬元。
為讓胡國強這樣的個體方便加入生態銀行,五夫探索各種各樣的合作方式。姜立煌是當地的文化名人,他將興賢古街一座老宅改造成400多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館,他更青睞于以托管方式“入編”。“民俗博物館只是五夫旅游一個點,民資難以持續投入,由生態銀行來運營,連點成片,才能真正活起來。”
然而,興賢村村民劉繼章更喜歡合作的方式。劉繼章租的正是興賢會館,花了40多萬元修繕一新,每年需三四萬元維護成本,他想與人合作開發。巧的是,按五夫鎮的規劃,興賢會館將與朱子社倉比翼齊飛,連成鳳凰巷的一道風景線。二者一拍即合,劉繼章以興賢會館資源入行,讓專業團隊來運營。
“除托管、合作的形式外,還提供購買、租賃等套餐,供儲戶選擇,目前9棟古民居有意向。經朱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改造提升,賦予這個資源包全新的活力,等待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林明生說。
在五夫鎮坪山,9月初動工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園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生態銀行對150畝土地進行收儲,由朱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入880萬元建設基礎設施,這個資源包變身炙手可熱的資產包,12家合作方拋來橄欖枝,投資7000萬元建設精深加工園,可帶動3萬人次游客,打造農旅融合的五夫新樣本。
這樣的好項目并不少,經生態銀行之手,五夫整合23個項目,使古鎮成了投資興業的熱土。
供需匹配,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勝勢
這些好項目信息常態化公布,等待社會資本聯姻,完成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閉環,從而打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經前端的對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態資源系統收儲、整合、優化,后端才能吸引有實力、有眼光的戰略投資者,導入產業、資本和人才,好項目、大項目落地開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武夷山市副市長劉鎧維說。
以生態銀行之手,給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陳可興發現,8個農旅、文旅示范項目推出后,目前國開基金、上海紅石資本集團和臺商等紛至沓來。“有臺商擬投資2億元,建設兩岸傳統文化師資培訓中心、銀發幸??鞓反宓?,項目正在洽談中。”
在姜立煌等人看來,收儲即保護,政府部門先行投入來提升資源包,把住了閘門,該保護的保護,該修復的修復,該開發的開發。“如對興賢古街的開發,修復興賢書院、朱子社倉等,守住了古街的悠悠文脈;古街進行立面改造,引進許多新業態,也守住了古街的煙火氣。”
在五夫鎮11個村,當上生態銀行的儲戶們發現,村集體的荷包鼓了,自家的腰包也肥了。去年12月藝術家小鎮開業后,五一村村集體收入近20萬元,66棟民宿每家分紅近萬元。如今,大家都想明白了,不能再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要將各種資源登記在銀行,“蛋糕”做大了,才更有盼頭。“二期將新增民宿200多棟,并配套漫游道、生態公園等。”作為當家人,黃德順明顯感覺到村里的變化。
“原來這里都是冷水山垅田,一年辛苦也沒啥收益,經生態銀行轉換,每年每畝光租金就有800多元,游客多了,我們白蓮也好賣了,每公斤從70元提到100元。”五夫村村民連瑞光咧嘴笑了,他將7畝農田登記到生態銀行,將小家與文公山項目綁在一起,享受長期、不斷增加的分紅。
試點由點及面,武夷山全市已成立生態銀行辦。在武夷山市委書記林旭陽看來,武夷山作為綠色發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通過生態銀行搭建資源變資產變資本平臺,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創新實踐,實現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三者共贏。“下一步,將探索供需信息庫、資源第三方評估定價等工作,為生態銀行貢獻更多武夷山智慧。”林旭陽說。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市各校舉行高考百日誓師大會2019-03-3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