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八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開幕式僅剩22天!
作為短片節終審合作平臺,VIVUE審片開設評委專訪欄目,了解各位大咖評委背后的故事。
本期評委:卓伯棠
卓伯棠,香港著名影評人,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教授,曾就讀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獲學士學位,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制作)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哲學博士。近年來從事電影與電視方面研究,在完成《香港新浪潮電影》書后,正投入香港電視與全球化的相關研究。2017年擔任第八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終審評委。
個人作品:
《香港類型電影》《與羅卡、吳吳合著》、《分解主流電影》與《中國早期商品海報》(又名《都會摩登》)
曾任香港廣播電視公司《簡稱無線電視臺》編導,執導過《國際刑警》、《的士司機》、《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以及影片《煲車》與《賓妹》等。
影像生涯起步:大學時的嘗試是熱愛的開始
卓伯棠的影像生涯開始于大學,大學三四年級起,他就喜歡拿著攝像機四處拍攝,也嘗試做過幾部實驗性的片子。卓老師表示,本科就讀于新聞專業的他并非科班出身,所以對于電影也并沒有很深刻的認識,搞創作全憑一腔熱愛,也走了不少“野路子”,直到畢業后進了電視臺,才對影像制作的正規流程有了了解。
回憶起當年的創作經歷,卓伯棠老師難掩羞澀: “大學時只知道是熱愛,因為不大懂,只是模模糊糊的,覺得自己可以拿著攝像機來拍個故事,就朦朦朧朧地拍了一些。有創作的沖動就是了,故事結構什么的都不懂,完全就是一個熱愛的開始?!?/p>
大學影像創作:興趣主導心懷社會
談起大學生影像與市場化影片的不同,卓伯棠老師認為,二者最大的差異在于創作動機。比起市場化影片,大學生的創作動機更單純,更愿意從興趣出發,拍攝自己喜歡的題材。在卓老師看來,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學生可以不被市場規則束縛,隨心所欲地進行自我表達;另一方面,只拍攝自己喜歡的題材容易使視野受限,讓影片落入個人生活的小圈子里。
“大學生拍片主要還是想跟自己溝通,可能還沒有和觀眾溝通的意識,”卓伯棠建議,大學生創作者在保持興趣主導的同時多關注社會,“視野要放得寬廣些,我想這是我們同學需要注意的。”
大學生的影像推廣:更重要的是搭建平臺
作為一名資深的電影教育者,多年來,卓伯棠老師一直致力于大學生影像的推廣,參與創辦的全球化大學生電影獎如今已經成功運營十余年。最近,一部阿拉伯國家大學生拍攝的電影《另一對鞋子》(Another Pair)給卓伯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雖然只有十分鐘,情節也很簡單,圍繞一雙鞋講述了一窮一富兩個小孩的故事。全片沒有文字對白,只用影像敘事,但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讓我蠻觸動的。”
談及大學生影像推廣,卓伯棠表示,辦影展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搭建平臺?!安灰窒抻趦鹊鼗蚴侨A語地區,要和世界各地的優秀創作者們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卓伯棠說,“如果電影公司、投資公司有興趣,也可以把獲獎作品提供給他們,將學生與公司兩方搭建起來,為同學們的優秀創作提供更好的出路。我覺得平臺是比影展更需要注意的東西?!?/p>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產業資訊 頻道推薦
-
“雙十一”TG超薄電滑板戶外遇指數9秒上手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