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大約幾十萬家公益組織和機構,這些機構為一些你幾乎從未聽過的疾病和一些你從未聽過的人奔走呼號——比如白血病,比如重度抑郁癥,比如一些急需幫助的個人或者罹難的家庭,以及生活在偏遠山區的人籌集善款,需求幫助。
總之,這些不幸的人廣泛存在,卻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救治和幫助,而在另一方面,社會總是不乏愛心人士和慷慨解囊的義士,公益組織某種意義上成了公益中介——當然,我們更習慣稱之為愛心橋梁。
一方面散落于各個地方公益組織因為渠道和覆蓋面的原因,面臨著項目,資源,資金上的短缺,導致發展陷入了停滯或者放緩的節奏,另一方面隨著整體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的用戶都具備一定的捐款能力和意愿,互聯網的發展又能抹平地域的差別,以及調動用戶的積極性,畢竟現在每個人都有微信,而微信里都有一些錢——我們稱之為互聯網公益的東西,就這樣產生了。
巨頭的公益,更多是高舉高打,比如之前刷屏的自閉癥兒童畫作拍賣,而對于一些扎根于互聯網土壤并不豐沛的三四線城市的互聯網公益組織來說,則面臨流量,人才,技術多層桎梏。
從9月4日開始,在網上開始流傳翻花繩的視頻,包括視頻網站,朋友圈,微博上,都會有人不斷曬出自己翻花繩的視頻。
每個年齡代際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記憶,正如現在的小學生長大后回憶童年,會記得《王者榮耀》這款游戲,80后回憶起童年,恐怕是翻花繩之類的游戲。
翻花繩是一種流行于80年代和90年代的游戲,和橡皮筋,游戲卡一樣,是很多80后90后童年時的記憶,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恐怕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再去玩了,而翻花繩在互聯網上的“復活,”恐怕又會掀起一陣懷舊潮。
其實,翻花繩背后是一家名叫線頭公益的app的公益推廣活動,每個人都會可以上傳自己的翻花繩視頻,然后分享到社交平臺,并點名幾位好友,而這背后其實是西藏千里助學行的募捐。他們似乎希望達成一種類似冰桶傳遞效益:通過翻花繩的形式,來激起人們對于公益事業的熱情。
線頭公益app剛剛上線不久,背后是一家今年4月份剛剛成立,注冊地在濰坊的互聯網公司,創始人胡曉斐之前在北京從事文化類工作,后來回到濰坊,做起了公務員,今年和幾個朋友合伙,一起出資成立了這家做互聯網公益的公司。
線頭公益這個app很簡單,里面會有一些公益捐助類的項目,也有一些善舉和義舉的新聞和資訊,大家也可以完成每日的任務贏取線頭——一種在app里被視為通用貨幣的東西,然后用線頭去捐款。
這次的翻花繩活動,其實也是互聯網公益行為——背后是西藏千里助學行的募捐。
事情是這樣的:濰坊每年都會派出9名援藏干部去西藏南木林縣定點援助,一次偶然的機會,胡曉斐得知一個叫南木林有一個叫普瓊的孩子,被嚴重燙傷,但是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于是輾轉將普瓊送到濰坊的醫院治療。
在救助的過程中,發現南木林縣的小學,基礎條件非常差,連個像樣的教室和操場都沒有——老校長自己用木條和鐵框自制了一個籃球架,掛在樹上,這就成了孩子們唯一的娛樂活動。
胡曉斐看了之后非常受震撼,于是決定要為他們做些什么,于是有了開頭的翻花繩活動。
當然,翻花繩只是一個開頭,線頭公益的團隊還做了大量其他的工作,比如拍攝視頻,聯系名人宣傳,聯系企業贊助以及整體的活動推廣和執行。
最終,這筆錢將會用于南木林小學的翻新重建,而線頭公益也以這樣的形式,去將“公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非典型性互聯網公司,正在一步步發展,并且開始通過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影響一部分人。
非典型性的意思是,不是來自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互聯網公司大多集中在此),創始團隊并非互聯網從業者(比如程序員出身或者產品經理出身)。
但正如公益的底色來自于人類樸素的愛心和同情心,互聯網的加持,本質上也沒有改變這種基因和血液,我們一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極致的便利性:比如送貨越來越快,產品越來越智能,但卻忽視了公益在大眾心理層面上的影響力和價值。
因此,互聯網公益,本質上是一個多方參與,共同發展的事情。
而且,至少從三個層面來說,互聯網公益環境正在一步步變好:
首先是公益的門檻正在降低,普通人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去接觸并參與到公益事業。無論是捐獻實際的錢,哪怕是十塊錢,一塊錢,還是用行動去支持,比如翻花繩的活動。本質上都降低了參與公益的門檻,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
其次是普通用戶參與公益的熱情在放大。從之前的幾次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互聯網聚沙成塔的效應是巨大的,大家對于公益的態度正在發生改變,這背后也是公民素養的塑造以及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化。
最后一點,就是互聯網巨頭對于公益事業的巨大推動。BAT中,最典型的就是騰訊,騰訊公益最近推出了一系列公益活動,在社會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影響,并且騰訊還牽頭數百家公益組織和企業,發起了一年一度的全民互聯網公益日。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宣布拿出2.9999億元配捐額,加上愛心伙伴的3.09億配捐額,共同資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互聯網巨頭的推動和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并參與到互聯網公益中來,并且以自己實際的行動參與——無論是捐一塊錢還是發一條朋友圈,這其實都是潛移默化的市場培育。
最后……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互聯網在意流量,轉化,DAU,是數據和技術驅動的行業,而公益本質上是一件“去功利化”的事情,很多人做這件事,不求回報,也不求收益,更像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和認同。
之前騰訊封了一批違規的微信公眾號,這個微信公眾號唯一的功能就是讓善男信女打賞(供奉香火),然后打賞完出現菩薩保佑的畫面,并且這個app還暗示要每天打賞才有效果,結果一大批中年老年用戶每天樂此不疲的打賞,其實就是騙錢。
越來越多像線頭公益這樣的互聯網公益產品的出現,至少說明了一件事,大多數的愛心有處安放,而不是流入騙子的口袋。
責任編輯:王姍菲
- 最新產業資訊 頻道推薦
-
摩拜單車引領“中國智造”走向全球 正式進入2017-11-14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