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今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南寧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時強調,“要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認真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努力營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促進南寧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推動生態文明的責任制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責任制度體系。從政府、企業、公眾三大責任主體的責權利定位入手,構建系統完備的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體系,是環境保護乃至整個南寧經濟社會發展領域迫切需要突破的重大課題。一是強化政府的環境監管主體責任。政府是環境監管的責任主體,按照“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環境質量負總責,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行政區域內環境保護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政府對環境監管負領導責任,努力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環境保護工作合力;健全問責機制,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力、導致嚴重后果的,嚴格按照《廣西貫徹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的實施細則》進行責任追究。二是加強企業的環境治理主體責任。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必須承擔治理環境破壞、賠償環境損害損失的責任。要嚴格企業守法的法律底線,重點加強對企業有毒有害污染物和VOCs、PM2.5排放標準控制,嚴格執行化工、醫藥、建材、印染等重污染行業排放標準,根據技術進步和環境健康需求逐步提升環保標準,不斷加大企業的污染治理責任。健全環境民事訴訟機制,放寬環境民事訴訟主體資格 ,推進環境公益訴訟,實施舉證責任倒置;對環境違法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采取行政拘留、經濟處罰、行業禁入等手段,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追究,對法人和法人代表實施“雙罰”制,使違法企業得不償失。建立嚴格損害責任賠償制度,明確企業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加大對實施環境侵權行為的企業追責力度,切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狀況。三是增強公眾的環境監督主體責任。完善信息公開、環境宣傳教育、環保非政府組織(NGO)培育等制度機制,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整體認知度;完善決策過程的公眾參與制度,加強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引導,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拓展公眾參與的領域;加強社會公眾、民間環保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監督性制度建設,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制度、聽證制度、輿論監督制度,充分調動公眾監督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動能。堅持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也是支撐南寧市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最大優勢之一。要把南寧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大力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的綠色轉型。一是在農業方面,要按照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式生態循環農業;重點發展“三品一標”(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農產品,讓“三品一標”農產品真正成為居民消費的“標桿”;采用綠色農業加工方式,改善產品品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二是在工業領域綠色轉型方面,要特別重視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新動能轉換,要著力避免一個誤區,即不能忽略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和發展,片面強調轉向第三產業就是綠色轉型,特別是過于強調第三產業中的信息化、金融業等虛擬經濟;要推動“互聯網+”、機器人等新興技術與制造業的結合,提高制造業的資源能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促進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三是在服務業方面,要發揮新興服務業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重視旅游業對環境,特別是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系統及對當地社區的綜合影響,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速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發展,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一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發展生態工業。重點推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等新興生態產業加快發展,著力提高生態經濟比重,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要推廣循環經濟模式,重點對有色金屬、建材、繭絲綢等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提升,充分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依托已入駐東盟經開區的“一院三站”(廣西農業科學院、廣西桑蠶總站、廣西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廣西水果總站)的雄厚科研力量和技術優勢,突出產業特色、促進農業示范園關聯產業聚集,大力打造“南寧—東盟現代農業硅谷”等。同時,積極推廣生態種養模式,抓好農村廢棄物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探索生活污水處理,實施城鎮一體化的農村污水攔截收集系統,推廣經濟適用、維護簡便的生態處理技術。三是依靠現代科技,發展生態服務業。以中國—東盟信息港落戶南寧為契機,加快跨境電子商務、金融信息、技術創新等信息服務業項目引進及其建設,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服務向南寧集中。同時,抓好南寧以水、土、生物景觀資源為特色的生態服務業綜合開發,推進服務業與其他各生產企業間的生態化融合,提升綜合環境管理服務業水平。四是堅持綜合施策,建立健全生態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生態責任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比重,把主要生態指標納入科學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生態科技創新,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積極構建“政府推動、市場拉動、政產學研聯動”的生態科技創新體系。集聚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優勢科技資源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積極推動研發平臺、技術轉化平臺、科技服務機構為企業服務,引導企業建立“資源節約—產品生態—工藝和諧”的生態創新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生產活動全過程節約化、生態化控制。
集中力量做好污染防治,以源頭管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隨著南寧快速發展特別是五象新區的建設,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必須按照南寧市加快建設“四個城市”總體目標,加快打造“中國綠城”升級版。一是在源頭上健全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自然生態空間包括土地、森林、山嶺、水流、荒地等進行統一的確權登記;明確產權關系,形成歸屬明晰、權責明確、監管高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用途進行管制,嚴格準入制度,禁止不符合用途管制和節約標準的開發活動。二是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加強對地方和企業行為的約束。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建立主體功能適應性評價制度,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不同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制定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的活動準入清單,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的產業負面清單;科學設定資源消耗上限,對新增建設用地實行總量控制,確定土地、煤炭、水的消費最高限度,實行碳強度、能耗強度的總量控制制度,設定森林、濕地、海洋、物種等生態保護紅線,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對違法和不達標排放行為零容忍。三是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強村屯水體清潔。2012-2014年良慶區作為廣西18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之一,利用中央、自治區、城區三級財政共投入4556萬元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主要是針對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突出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建成55套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配套污水收集管網101.6公里,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235噸/日。分別在那馬鎮、那陳鎮建設1座垃圾中轉站,大塘鎮建設一座垃圾焚燒站,配套垃圾箱165個,垃圾收集轉運三輪車154輛,微型勾臂式垃圾轉運車10輛,垃圾收運能力達到50噸/日,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100%,惠及農民群眾15萬多人。在推進2013年度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區)建設的同時,加強2012年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設施的維護和運行的管理。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現任環保部部長)在2014年9月16日視察我城區2012年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時,對我城區2012年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設及運行成果表示滿意。四是突出整治重點,率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要狠抓大氣污染治理,通過抓源頭,嚴格執行建筑工地、道路(消納場)、堆場及園林綠化工程控塵標準,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抓重點,繼續深化專項治理,建立PM10防控長效管理機制,繼續開展建設工地揚塵、道路揚塵、塵等五大污染源治理,提升揚塵污染專項治理成效,使“南寧藍”保持常態。去年,五象新區在新區建設總體量占全市22%的情形下, PM10平均濃度為59微克/立方米(低于南寧市均值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7%;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88.5%,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為南寧各城區樹立了“綠色發展“的典范。要堅持“治水、建城、為民“主線,全面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加快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特別是五象新區,目前正積極打造 “四江(邕江、八尺江、良慶河、楞塘沖)、五湖(五象湖、良慶湖、楞塘湖、新坡湖、八尺湖)、一綠肺(五象嶺)、多公園”生態環境,“百米見綠、千米見水、兩千米見湖”的景觀效果處處可得,努力形成了以綠為養、泊水而棲、臨水而居、因水而興的新區新景。
依靠全民共同努力,在推進生態治理中增進民生福祉。當前,南寧正在全面開展“美麗南寧·清潔鄉村”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必須在綠色發展中加強生態治理,更好地維護人民生態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一是營造綠色發展氛圍,優化生態治理格局。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生態治理頂層設計,深化生態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和完善以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體系;劃定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能源安全體系,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媒體應加大對違背綠色發展理念企業、公眾道德失范行為的監督曝光,同時,對遵循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行為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綠色發展典范。企業、公民、民間環保組織等,應利用政府搭建的平臺建言獻策,形成加強和改進生態治理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通過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生態治理格局,構建高水平、全覆蓋、管理科學、運轉有效的生態治理體系。二是發展綠色經濟產業,增強生態產品供給效率。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既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必須借助綠色產業、綠色經濟才能實現。人民所需要的生態產品,可分為必需型和一般型兩類:必需型生態產品,就是指潔凈的空氣、干凈的水、無公害的食品,這些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證、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態產品,有賴于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綜合治理,有賴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踐行。一般型生態產品的供給,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發展綠色經濟。政府要從財政、稅收等方面加大對綠色發展新業態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傳統產業跳出產業局限和壁壘,順應快速發展的產業技術革命趨勢,依靠綠色技術主動升級改造,推動行業、產業實現綠色清潔生產。將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建立綠色產業大數據庫、綠色產業智庫,發展綠色金融,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和智能消費體系,引導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貿易、綠色消費發展。三是創新綠色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綠色發展水平。緊跟“南寧-欽州-北海電子信息加工貿易產業帶”發展戰略,以打造“宜居城市”城市為目標。目前全國還沒有哪個一二線城市提出以環保產業為支柱產業,我們可以習主席考察廣西為契機,南寧率先提出,爭取列入國家戰略,參考雄安新區的發展模式在北部灣周邊劃出一塊十萬畝的地方,可考慮設在南寧至北海、防城、欽州中間地段,如選在良慶區大塘、南曉附近,交通便利、環境美好的地方,申請設立一個環保產業新城,可建設一百萬人口規模的環保新區,將環保企業與城市生活聯在一起,打破企業里面不能做生活區的概念,一個工廠就是一個花園景點,創造“綠色工作、綠色生活”的發展模式,全面打造花園式工廠小區,建成首府南寧的綠色“后花園”、北部灣出海口的綠色“南大門”及全國生態養老最佳地方,且可迅速改變廣西工業落后全國,特別是首府南寧沒有支柱產業的現狀,北部灣將迅速崛起。四是打造綠色環保產業品牌,著力搭建地區性、國際性生態治理互動平臺。根據測算,“十三五”期間,全國環保產業總投資將達17萬億元,可以說這一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發展生態產業方面,南寧有基礎、有資源、有優勢、有條件,我們要以習總書記來南寧考察的契機,政府要加大對綠色發展企業政策的支持與資金的投入,在南寧市著力打造環保基地,建設一批如博世科、桂潤、鴻生源等全國一流的環保企業,做大做強環保創新型企業,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落后地區彎道超車,成為引領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環保基地。合理引進先進環保產業技術裝備和服務模式,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加大對環保裝備的研究、開發力度,把南寧打造為全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環保裝備企業研發、生產基地和生態治理互動平臺,名副其實的環保產業“硅谷”,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環保產業鏈、價值鏈。
南寧良慶區環境保護局局長 徐向東
責任編輯:王姍菲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