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技術的飛速進步,全球化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席卷世界。而創新又成為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比拼的核心和關鍵。中國的企業和個人如何能在全球化的角逐中拔得頭籌,占據領先地位?如何能在全球化過程中持續激發創新動力?對此,香港大學SPACE學院“2017:全球化vs. 逆全球化”國際論壇上海場,特別邀請到怡安奔福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兼怡安風險咨詢中國首席執行官陸勤先生,以自身作為一位全球化的切實受益者的經驗,向中國企業家闡釋全球化的“命門”所在。
走出去”與“走進來”核心在于本地化
陸勤認為,當談論全球化的時候,可以從“走出去”和“走進來”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從跨國企業走進中國的角度分析,以保險行業為例: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極其微小。這些世界超大量級的保險公司為何進入中國后搶占不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從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國門的角度來看,國資委和商務部曾做過一個關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可持續性報告,顯示只有13%的企業達到了預期的盈利目標,而24%的企業在走出國門后均為虧損狀態。很多企業雖然實現了“走出去”的目標,但真正走進到當地市場的目標顯然并未達到。
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走進來”,二者之間具備了一定的相似性。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著當地員工管理、跨文化障礙等很多與“人”相關的挑戰;而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也同樣面臨如何“本地化”經營管理的問題。
近兩年中國技術領域的應用創新層出不窮,但很多應用其實是為了滿足本地需求而被創造的,比如微信、支付寶,他們的海外推廣并不順利,因為社交媒體的粘合度是決定用戶是否使用該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用戶發現好友并不在該平臺上,則不會選擇使用。另外,微信、支付寶的某些應用屬于金融領域,而金融領域向來都是各國監管的重點。當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的時候,這就要求企業對當地風險有一個確切的了解,之后再去創新,才會有所成效。
陸勤 先生--怡安奔福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兼怡安風險咨詢中國首席執行官
多樣性與包容性,全球化的關鍵點
貼近市場是激發創新的首要動力。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很多企業走出國門,當時有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這些跨國日資企業,叫JIA。現在走出國門的中資企業被稱為CIA。有些日資企業走出去以后,一直秉承JIA的管理模式,并未真正滲透到當地的市場;而現在很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同樣也顯現出了強烈的CIA模式。未來中國的這些跨國企業能否真正滲透到當地的市場和社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企業的內在創新驅動力。
實現內部自生的創新動力,需要的是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進行交流碰撞。一家企業要能容納不同的思想,給予管理層以及員工足夠的發展空間。如今,很多大型跨國企業在企業文化中強調“多樣性”和“包容性”,比如從雇員的公平機會角度強調多樣和包容的重要性,包括性別的平衡、種族以及文化的平衡等。
而目前中國企業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一言堂現象,這恰恰會對內在創新動力形成阻礙。另外如果當地對某個領域采取重度監管機制,也意味著很大程度上會扼殺企業的創新,所以金融領域的創新總是充滿了滯后性。如果中國企業想要成功地“走出去”,想要更好地融入當地的市場和文化,除了了解當地監管制度,貫徹CIA商業模式外,“多樣性”和“包容性”才是更為重要的考量角度。
全球化的根本是人的全球化
全球化,歸根到底還是以人為本;而未來企業間的競爭乃至國家間的競爭追源溯本都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如何能夠找到并留住人才,員工如何能使自己保持持續的競爭力,都是中國能否成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旗手的關鍵因素。
對于企業員工而言,公司能否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是考量企業的關鍵,也是企業挖掘并留下人才的關鍵。如今很多企業員工的平均年齡都非常年輕,這些80、90后們所尋求的并不僅僅是薪酬,更多的是個人發展機會。
而給予交流機會又是企業為員工提供良好發展前景的先決保障。這里的交流并不僅僅是工作上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關于其個人職業發展上的交流。從公司的制度層面上來講,每年企業應該提供至少兩次機會,讓員工可以和其直屬領導單獨交流有關個人職業發展上的一些想法。而從企業角度來講,如果員工有了更好的發展平臺,不要“強留”,企業應該盡量為員工的下一步發展創造機會。
從個人的角度看全球化,其實就是在優質人才全球流動的情況下,讓自己保持良好的競爭力。以陸勤個人的經歷而言,旅居海外17年,在美國讀書,在歐洲生活,然后又去了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是全球化的切實受益者。全球化的經歷教會了他兩件事,其一是寬容。對于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慣……要寬容對待。其二就是對待事情要保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它會一直驅動著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陸勤 先生--怡安奔福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兼怡安風險咨詢中國首席執行官
結語
中國企業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成為旗手,首先要真正具備全球視野,跨越一切障礙走出去,融入當地;其次要不斷激發自己的內在創新動力,創建一切有利于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挖掘人才、留住人才,造福員工和社會,從而讓自身切實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
責任編輯:王姍菲
- 最新產業資訊 頻道推薦
-
摩拜單車引領“中國智造”走向全球 正式進入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