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各自有家庭和孩子)一起共事6年,前面的5年,一直在合作同樣的項目,大家的關系非常融洽(除了他,還有其它幾個人,大家真的就象兄弟姐妹一樣相處)。一堆人經常一起吃飯,唱K,外出游玩,一直相安無事。但去年的8月份開始,他突然單獨約我,我剛開始也沒想那么多,想著跟他出去聊聊天,吃飯也沒什么。(6年前他老婆跟另一個男的走了,當時萬念俱灰,但他在離婚的第二年又結婚了,他老婆學歷有點低,他有房有車,后來他自已覺得經歷離婚后,要求放太低了)。
曖昧在地下車庫里開始了,剛開始我拒絕他的曖昧,但同時心里有一種久違的砰然心動。或許是之前對他一直有好感,經過幾次的單獨相處,默認了曖昧,并放縱了自已。
我們彼此從不言愛,也沒有承諾,不會影響彼此的家庭,也很默契,下班后幾乎不會聯系。
我們同處一個辦公室,坐位挨得很近,他沒到辦公室,盼他來。但一直都在,又覺得沒以前放松。我們都不避諱彼此的家事。我從來沒給他過任何壓力,也不帶任何功利。在他工作失意,家庭有煩惱,總是撫慰他,但我從來沒跟他訴過苦。
他是做業務的,風趣幽默,人緣不錯,也很有女人緣。有時對別的女人太好,會讓我吃醋,但我從來沒說,因為我知道自已沒有這權利要求。或許正如人們說的那樣,釣到的魚不用再喂食。幾次激情后,他變得若即若離。近三個月來,他經常出差,我們沒有單獨出去過。春節半個月里,我只發了一個祝福短信,而他一個都未給我發。自從發生關系后,他平時也很少主動發,貌似我付出一直比他多。
節后上班我說感覺他好象有點逃離,他說我太敏感了,沒有的事。問他如果我們OVER后會怎樣,他說為什么要OVER?我們走到今天不容易,從沒想過這個問題。近期他問我什么時候再出去,我沒正面回答他。
對這份感情,一直是理性和感性對半,知道遲早都要分,只是時間問題。我內心有愧疚,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結束這份見不得光的情,留住一份美好的回憶(單獨相處都是很愉悅的)。但不知該不該提出來。但如不提,又怕長期下去,我們會慢慢變得冷漠。目前困惑如下:
1,我們有共同的朋友,會定期聚會
2,同處一個辦公室,工作沒太多交集,但座位挨得太近,無法避免經常見面,暫還不想換工作
3,他爸身體不好,已到晚期,不忍心再給他添亂
4,自已心里還是有些不舍,但相信時間可以淡化一切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情愿一切都沒發生,這樣可以一輩子坦然相處,但現在回不到過去了。
誰動感情誰完蛋的確沒錯。這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份感情,而我恰恰又是重感情的人。這份感情無法訴說,也無從訴說,只能借此地傾訴一下,同時讓大家以旁觀者身份分析一下他的心理,以及給我點建議。如何處理更得當?
回復:
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用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進行分析。
斯騰伯格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故事中的感情應該屬于第四種——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 :有親密關系和激情體驗,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
有一首歌叫“萍聚”,說的就是這種感情:“別管以后將如何結束/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愿你的追憶有個我。”這種感情進入婚姻之后,婚姻幸福的概率為百分之五十。如果雙方都有比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雙方對激情體驗的要求不是很高,婚姻還是可以很幸福,很穩固的,反之,會很脆弱!
如果這種浪漫式愛情以婚外情的形式出現,那往往就是曇花一現。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情感本質的角度進行分析。
故事中的男人在整個情感過程中,其實是獲得了一種情感上的調味劑,也滿足了男人的征服欲。僅此而已。
所以,故事中的女人啊!你千萬別想太多!
快快提出分手吧!早點提出來,主動地提出來,你還可以保留自己的一點尊嚴。提得越遲,越被動,則尊嚴越少,甚至會尊嚴全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